親餵母乳的常見迷思與專業經驗分享如下:

常見迷思

  1. 母乳6個月後就沒營養了?
    事實上,母乳仍含有豐富的營養與抗體,6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是為了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而非因為母乳失去營養價值。

  2. 母乳寶寶很難帶、黏媽媽、不獨立?
    寶寶年紀小時本來就需要較多關注,母乳寶寶不一定比較不獨立。若親子依附關係良好,母乳寶寶反而可能更有安全感。

  3. 沒有脹奶表示沒有奶水,不用擠奶?
    乳腺是會再製造乳汁的,應多讓寶寶吸奶或擠奶,避免乳腺阻塞形成「石頭奶」。

  4. 必須吃大魚大肉才能有足夠奶水?
    多吃補品如魚湯、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均衡飲食即可。

  5. 哺乳時不能吃乳製品?
    媽媽無需刻意避開乳製品、雞蛋、海鮮等食物,但可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反應,如肚子脹氣或哭鬧不安,再調整飲食。

  6. 母乳的好處被過度誇大?
    雖然母乳對嬰兒健康有益,但部分強調母乳優於配方奶的說法缺乏嚴謹科學證據,應理性看待。

  7. 媽媽感冒時能否餵奶?
    一般來說,媽媽感冒時仍可親餵或擠奶,且乳頭疼痛不必忍耐,建議尋求泌乳顧問協助。

專業經驗分享

  • 哺乳過程中,媽媽常有疑惑與困難,建議多與專業泌乳顧問或醫療人員溝通,獲得正確指導與支持。
  • 親餵時,寶寶吸吮的頻率會刺激乳腺持續製乳,保持頻繁哺乳或擠奶是維持奶量的關鍵。
  • 母乳不僅提供營養,也有助於寶寶口部發展與免疫力提升。
  • 媽媽的飲食應以均衡為主,避免過度迷信偏方或補品,並注意自身與寶寶的反應。

以上資訊有助於破除親餵母乳的迷思,並提供實用的哺乳建議,讓媽媽們能更安心、順利地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