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常見的飲食迷思包括「吃得越多奶水越多」、「必須避免某些食物以免寶寶過敏或腹瀉」、「喝咖啡、酒精會完全影響母乳品質」等,但專家普遍認為這些觀念多有誤解,真正重點是媽媽保持均衡飲食與良好心情,避免過度限制或過量補充特定食物。

主要專家解析如下:

  • 熱量與飲食原則:哺乳期媽媽每天需額外增加約400至500大卡熱量,建議以「餓了就吃、口渴就喝」為原則,不宜刻意節食或過度進補。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蔬菜、水果、豆魚肉蛋、乳品、油脂)是維持母乳品質與媽媽健康的關鍵。

  • 發奶食物迷思:坊間常說吃豬蹄、花生、木瓜、魚蝦等能促進乳汁分泌,但臨床經驗顯示食物對奶量影響有限,且個體差異大。媽媽心情與哺乳技巧才是泌乳關鍵,過度限制或強迫攝取特定食物反而可能造成壓力與挫折。

  • 避免的食物:建議避免高脂肪油炸食物、煙燻醃製品(如鹹魚、火腿)、含糖飲料、過量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可樂)及酒精。咖啡因會影響寶寶睡眠與腸胃,酒精則需控制攝取量並注意代謝時間,避免影響寶寶健康。

  • 咖啡與酒精攝取:少量咖啡因(每日不超過300毫克)通常不會對寶寶造成明顯影響,但建議哺乳媽媽盡量減少攝取。酒精則需謹慎,喝酒後需等待數小時讓酒精代謝,避免酒精進入母乳影響寶寶。

  • 營養補充與素食:素食哺乳媽媽應注意維生素B12、DHA等營養素補充,避免缺乏導致健康問題。一般媽媽則建議多樣化飲食,補充足夠蛋白質、水分、維生素與礦物質。

  • 情緒與心理影響:媽媽的心情對泌乳影響甚大,過度擔心飲食限制或迷信發奶食物,反而可能增加壓力,影響哺乳持續性。

綜合以上,哺乳期飲食應以均衡、多樣化、適量熱量補充為主,避免過度迷信特定食物或嚴格禁忌,並注意避免高咖啡因、酒精及不健康加工食品,保持良好心情與生活習慣,才能促進母乳品質與媽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