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技巧與追奶方法在台灣的實務經驗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重點:

  1. 手擠乳技巧

    • 乳房分為前段奶(乳暈範圍)、中段奶(乳暈外2指寬)、後段奶(乳暈外3~4指寬)。手擠乳時,先用大拇指與食指輕輕往胸壁內壓,再做點對點的擠壓,特別是乳暈處有許多噴乳反射接受器,輕壓可啟動泌乳機制。擠乳時避免直接往胸壁方向壓,以免傷害乳管。
  2. 追奶的生理與心理方法

    • 追奶前先熱敷及按摩乳房,有助疏通乳腺管。
    • 增加哺乳頻率,寶寶吸吮可促使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促進乳汁分泌。
    • 穿著合適的哺乳內衣,避免壓迫乳房。
    • 保持良好心情,因為情緒也會影響泌乳。
  3. 穴位按摩促進泌乳

    • 常用穴位包括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心)、乳根穴(乳頭下方乳房最下緣)、神封穴、乳中穴、膺窗穴、天溪穴等。
    • 按摩方法為每個穴位按壓約30下,每次按壓5秒,每天2次,有助通乳和促進乳汁流出。
  4. 哺乳姿勢與技巧

    • 掌握多種哺乳姿勢(搖籃式、橄欖球式、側躺式等),找到母嬰雙方舒適且寶寶能正確含乳的方式。
    • 對剖腹產媽媽,橄欖球式姿勢可減少腹部壓力,幫助哺乳更順利。
  5. 追奶黃金時間與頻率

    • 建議每3~4小時擠奶一次,每次約30分鐘,或配合寶寶餓的頻率。
    • 頻繁親餵或擠奶是追奶關鍵,尤其在產後初期更要密集哺乳或擠奶。
  6. 注意事項

    • 追奶過程中要注意乳房是否有堵塞、乳汁是否過濃稠,必要時可諮詢專業哺乳顧問。
    • 追奶期間飲食均衡,保持充足水分與休息,避免壓力過大。

綜合以上,台灣的泌乳與追奶方法強調手擠乳技巧、穴位按摩、哺乳姿勢調整、頻繁哺乳及心理調適,這些方法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乳汁分泌與哺乳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