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尿失禁的成因與機制主要涉及孕期及生產過程中對骨盆底肌肉、韌帶、神經及尿道支持結構的損傷與功能改變,具體解析如下:

  • 孕期影響:懷孕期間,胎兒、羊水及胎盤的重量增加,子宮逐漸變大壓迫膀胱,導致頻尿與漏尿現象。此外,孕期荷爾蒙變化(如雌激素水平變動)使骨盆腔韌帶鬆弛,骨盆底肌群長時間承受壓力,造成肌肉疲乏與鬆弛,無法有效支撐子宮、陰道、膀胱及直腸等器官。

  • 生產過程損傷:自然產時,胎兒通過產道會引起骨盆擴張與拉扯,可能壓迫尿道附近神經及組織,導致骨盆底肌肉收縮力減弱及神經損傷,影響尿道閉合功能,增加尿失禁風險。剖腹產雖減少產道損傷,但孕期骨盆底肌肉已受影響,仍可能出現尿失禁。

  • 產後激素變化:產後雌激素下降,尿道黏膜變薄,支持組織彈性降低,進一步影響尿道閉鎖功能,導致漏尿。

  • 其他影響因素:生產次數、年齡、胎兒體重、助產方式(如真空助產、會陰切開)等均會影響尿失禁的嚴重程度。此外,基因遺傳、吸煙、體重過重等生活因素也可能增加產後尿失禁風險。

總結來說,產後尿失禁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因骨盆底肌肉及神經損傷、支持結構鬆弛及激素變化,導致尿道閉合功能受損,無法有效控制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