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擠奶步驟與乳房構造介紹如下:
乳房構造簡介
乳房主要由軟組織構成,包括:
- 乳腺:負責產生乳汁的腺體。
- 乳暈:乳頭周圍的深色區域,含有許多噴乳反射接受器,刺激此處可促進泌乳。
- 基底組織、淋巴管、肌肉組織:支撐乳腺及乳房結構。
- 乳房內還可能存在水泡、纖維性囊腫等結構,若有不適應尋求醫師協助。
正確手擠奶步驟
-
徹底洗淨雙手,保持清潔避免感染。
-
手指呈「C」字型包覆乳房及乳暈,觸摸乳頭底部,準備擠奶。
-
輕輕擠壓乳房及乳暈,使用拇指與食指對指擠壓(像蓋印章般點對點壓迫),避免手指在皮膚上滑動推擠,動作應無疼痛感。
-
分區擠奶:
- 先擠前段奶(乳暈範圍),輕壓乳暈啟動泌乳反射。
- 接著擠中段奶,以乳暈為基準往外約2指寬,沿皮膚方向向胸壁內壓,撫順至乳暈處,每個方向都要擠壓,直到乳房變軟或流量減少。
- 最後擠後段奶,以乳暈為基準往外3~4指寬,重複上述動作直到乳房軟化或流量減少。
-
放開擠壓手指後,反覆規律按壓乳房,促進乳汁流出,並將擠出的母乳收集於經消毒的奶瓶或集乳袋中。
-
檢查乳房狀況,用一手稍微托高乳房,另一手檢查乳房是否變軟、重量減輕,若仍有硬塊或漲痛,輕柔按摩該區塊後繼續擠奶。
注意事項
- 擠奶時避免用力過猛或手指滑動推擠,以免傷害乳管。
- 若擠奶後乳房仍感不適或有硬塊,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 手擠奶建議每3~4小時擠一次,每次約30分鐘,保持規律。
以上方法能幫助產後媽媽有效且安全地手擠奶,促進乳汁分泌與排出,減少乳房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