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期尿失禁常見且在生產過程中及產後初期仍可能持續,但多數女性會在產後數週至數月內逐漸改善。

懷孕36週左右是尿失禁發生的高峰期,這主要因為子宮增大壓迫膀胱,骨盆底肌肉因荷爾蒙影響變得鬆弛無力,導致尿控能力下降。尿失禁的症狀可能會持續到生產過程中,且在產後一個月內仍常見。

產後尿失禁的情況依個人體質和生產方式不同而異:

  • 自然產因為胎兒通過產道,骨盆底肌肉及神經可能受損,尿失禁風險較高且恢復較慢。
  • 剖腹產雖然尿失禁風險較低,但仍可能因懷孕本身造成骨盆底肌肉受影響而出現尿失禁。

大部分女性在產後6週至3個月內,隨著身體恢復及骨盆底肌肉訓練(如凱格爾運動),尿失禁狀況會逐漸改善。若尿失禁持續超過6個月,則建議尋求醫療評估與治療,可能包括生物回饋治療、電刺激療法或手術。

此外,產後尿失禁持續的風險因素包括生產次數多、產程過長、會陰切開、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器、胎兒過大等。

所以,懷孕後期的尿失禁多數會持續到生產及產後初期,但大部分女性會在產後數週至數月內逐漸恢復正常,持續性尿失禁則需專業治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