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缺鐵性貧血的治療與鐵劑補充指引在台灣主要依據衛福部及國民健康署的建議,重點如下:

  • 鐵質攝取量建議

    • 第一孕期(未滿17週)及第二孕期(17-28週):每日應攝取至少15毫克鐵質。
    • 第三孕期(29週以上)及哺乳期:每日應增加至至少45毫克鐵質,以滿足胎兒發育及生產需求。
  • 鐵劑補充方式

    • 口服鐵劑為常見且首選的補鐵方式,適用於大多數孕婦。
    • 靜脈注射鐵劑則適用於口服鐵劑無效、吸收不良或嚴重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研究顯示靜脈注射鐵劑在提升血色素濃度及減少產後大出血和輸血需求方面可能更有效,且不良反應風險不高。
  • 飲食與營養建議

    • 建議孕婦多攝取富含動物性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紅肉、肝臟),因其吸收率較高,且避免與抑制鐵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同時攝取。
    • 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12也很重要,因這些營養素與貧血相關,且台灣孕婦中葉酸及B12缺乏率也不低。
  • 臨床監測

    • 孕婦應定期檢查血紅素和鐵質指標,及早發現缺鐵性貧血並及時治療,避免影響母體及胎兒健康。

綜合以上,台灣孕婦缺鐵性貧血的治療策略是以口服鐵劑為主,必要時採用靜脈注射鐵劑,並配合飲食調整與營養補充,依孕期不同階段調整鐵質攝取量,確保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