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缺鐵性貧血在台灣主要成因是孕婦鐵質需求大幅增加,尤其胎兒生長與胎盤形成需要大量鐵質,而孕婦本身可能在孕前已有鐵質不足,加上飲食中鐵攝取不足,導致鐵質無法滿足需求,進而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孕期血漿容積增加速度快於紅血球增加,造成血液稀釋,也會使貧血情況更明顯。
成因重點包括:
- 孕期鐵質需求增加(第一、二孕期約15毫克/天,第三孕期更高)
- 飲食中鐵質攝取不足,台灣孕婦約8成飲食鐵攝取不足,第三孕期更高達9成8未達標準
- 生理性血液稀釋(血漿量增加約50%,紅血球僅增加約25%)
- 孕前已有鐵質不足或缺鐵病史
- 多胞胎、經產婦間隔短、素食者、子宮異常出血等風險因素
診斷方法:
- 血液檢查是主要診斷工具,包含血紅素(Hb)濃度測定,孕期貧血定義通常為Hb低於11 g/dL
- 鐵質指標檢測,如血清鐵、鐵蛋白(Ferritin)及總鐵結合能力(TIBC)等,有助判斷是否為缺鐵性貧血
- 臨床症狀包括頭暈、疲倦、心悸、臉色蒼白等
台灣國民健康署建議孕婦應多攝取富含鐵質及維生素C的食物以促進鐵吸收,並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12,必要時依醫囑使用營養補充品。
所以,孕期缺鐵性貧血在台灣常見,主要因孕期鐵需求增加與飲食不足,診斷依賴血液檢查與鐵質指標,預防與治療重點在於均衡飲食與適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