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孕婦缺鐵性貧血的流行病學顯示,約有30%至40%的孕婦存在貧血現象,其中缺鐵性貧血是主要類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台灣臨床研究,台灣孕婦缺鐵性貧血的盛行率屬於中度缺乏區,約有近40%的孕婦貧血。

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13-2018年),育齡婦女(15-49歲)貧血比率約在18.6%至22.4%之間,缺鐵性貧血在貧血患者中占超過50%。此外,北部地區一項研究顯示,孕婦鐵不足比例高達90.1%,鐵缺乏者約37.7%,缺鐵性貧血約9.3%,整體貧血率約16%。隨孕期增加,缺鐵性貧血比例也隨之上升。

影響缺鐵性貧血的因素包括孕前體重指數(BMI)、孕期進展、維生素B12及葉酸不足等。孕前BMI較高(>24 kg/m²)對初期缺鐵性貧血有保護作用,但隨孕期進展,鐵質及維生素儲存逐漸耗盡,保護性消失。

缺鐵性貧血對孕婦及胎兒健康有顯著影響,可能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產後憂鬱及新生兒發展問題。因此,孕婦補鐵及營養監測是重要的公共衛生措施。

重點統計數據整理:

指標 數值/比例 資料來源
孕婦貧血盛行率 約30%-40%
育齡婦女貧血比率 18.6%-22.4%
北部孕婦鐵不足比例 90.1%
北部孕婦鐵缺乏比例 37.7%
北部孕婦缺鐵性貧血比例 9.3%
缺鐵性貧血在貧血患者中比例 超過50%

以上資料顯示,台灣孕婦缺鐵性貧血問題普遍且需持續關注,尤其在孕期中後期及營養狀況不佳者更應加強監測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