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補鐵對孕婦與胎兒健康非常重要,因為鐵質是血紅素的主要成分,負責運輸氧氣,對胎兒腦部、神經等發育關鍵,且胎兒出生後六個月內的鐵質來源主要來自孕期儲存。

補鐵的重要性

  • 孕婦懷孕期間血漿量增加約50%、紅血球增加約25%,對鐵的需求大幅提升。
  • 缺鐵性貧血會增加早產、胎兒體重過輕、生長遲緩風險,並加重孕婦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孕期及產後合併症。
  • 台灣約有20%孕婦有缺鐵性貧血,且缺鐵情形隨孕期加重。

孕期鐵質建議攝取量(依據台灣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

孕期階段 建議每日鐵攝取量
第一、二期 15毫克
第三期及哺乳期 45毫克

孕期後期因胎兒器官發育完成,肝臟開始儲存鐵質以備出生後使用,且孕婦血流量增加,需積極補鐵。

飲食建議與補鐵方法

  • 補鐵食物:紅肉(牛肉、豬肉)、肝臟、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藍)、豆類、全穀類、乾果等。
  • 搭配維生素C:可促進鐵質吸收,建議與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奇異果)同食。
  • 避免與阻礙吸收的食物同時攝取:如茶、咖啡、含鈣高的食物,因會影響鐵質吸收。
  • 補鐵時機:孕期初期不宜大量補鐵,以免造成便秘等副作用;孕期後期則需加強補充。
  • 高風險族群:孕前已有缺鐵、糖尿病、素食者、多胞胎孕婦等更需注意補鐵。

補充鐵劑注意事項

  • 補鐵劑應依醫師指示服用,避免過量造成不適。
  • 補鐵期間若有便秘、胃腸不適等症狀,可調整飲食或諮詢醫療專業。

所以,孕婦在台灣應依照孕期階段調整鐵質攝取量,透過均衡飲食搭配適當補鐵,確保母體與胎兒健康,降低貧血及相關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