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結構與擠奶疼痛之間有密切關聯,主要原因包括乳房組織的解剖特性、乳汁流通狀況,以及擠奶方式是否正確。
乳房結構與功能:
- 乳小葉(乳腺泡):負責製造和儲存乳汁。
- 乳腺管:將乳汁輸送至乳頭。
- 輸乳竇:乳腺管膨脹形成的儲乳區,泌乳反射最敏感的地方,寶寶主要從此處吸吮乳汁。
- 蒙哥馬利腺體:位於乳頭乳暈處,分泌油脂保護乳頭,並有助於嬰兒尋乳。
擠奶疼痛的成因與乳房結構的關聯:
-
乳頭皮膚受損:乳頭皮膚如果因擠奶姿勢不良或擠奶器使用不當而受損,容易發炎、紅腫、皸裂,造成疼痛。
-
乳腺阻塞(塞奶):乳腺分布最密集且乳汁產量最高的乳房外上象限(靠近腋下)最容易發生乳汁滯留,若擠奶不當或哺乳姿勢不佳,會導致乳腺管堵塞,形成硬塊並引發疼痛。
-
擠奶力道與位置:產後初期乳房較充血且組織緻密,若擠奶力道過大或擠得太深,會傷害乳房組織,無法有效排空乳汁,反而造成乳房硬塊和疼痛。
-
嬰兒含乳姿勢與吸吮功能:嬰兒口腔結構、吸吮協調性不佳,或含乳姿勢不正確,會導致乳頭受到異常擠壓,造成疼痛。
改善與預防建議:
- 掌握正確擠奶技巧,避免用力過猛或擠壓錯誤部位。
- 注意哺乳姿勢,確保嬰兒能深含乳頭和乳暈,減少乳頭受損。
- 適當按摩乳房,尤其是硬塊周圍,促進乳汁流通,減少乳腺阻塞。
- 避免穿著過緊的內衣或其他壓迫乳房的物品,減少局部壓力。
總結來說,乳房的解剖結構決定了乳汁的製造與輸送路徑,若擠奶方式不當或乳腺阻塞,會引起乳房組織受損或乳汁滯留,導致疼痛。了解乳房結構並配合正確的擠奶技巧,是減少擠奶疼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