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懷孕後期腳水腫主要原因與改善方法如下:

主要原因

  1. 生理性水腫

    • 懷孕中後期,子宮逐漸增大,壓迫骨盆腔靜脈,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容易滯留在腿部,造成水腫。
    • 體內水分增加,血漿滲透壓下降,水分從血管滲出到組織間隙,形成組織液增加。
    • 孕期賀爾蒙變化(如前列腺素增加)也會影響血管通透性,促使水腫發生。
    • 地心引力影響使水分向下肢堆積,久站或久坐會加重水腫。
  2. 病理性水腫

    • 若孕婦有心臟衰竭、肝硬化、慢性腎臟病等疾病,這些疾病會影響體液調節,導致全身性水腫,可能不只腳部,還會有臉部、軀幹等部位水腫。
    • 肝臟疾病可能導致白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下降,水分容易滲出血管外,形成水腫。

改善方法

  1. 促進血液循環

    • 抬高雙腿,尤其是睡前或休息時,將腿部墊高,有助於靜脈血液回流,減輕水腫。
    • 避免久站久坐,避免翹腳,適度活動腿部。
    • 洗澡前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並可搭配腿部按摩舒緩水腫。
  2. 按摩與伸展

    • 輕柔按摩腳部和小腿,幫助淋巴和血液循環,減少腫脹感。
    • 做腿部伸展運動,促進血液流動。
  3. 飲食調整

    • 減少高鈉食物攝取(如醃製品、鹹食),避免水分滯留。
    •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肝臟負擔加重。
  4. 注意病理性水腫

    • 若水腫伴隨劇烈疼痛、呼吸困難、臉部或全身水腫,應及早就醫,排除心臟、腎臟或肝臟疾病。
  5. 其他建議

    • 穿著彈性襪有助於靜脈回流。
    • 保持適當體重,避免過度增加體液負擔。

總結來說,孕婦後期腳水腫多為生理性現象,主要因子宮壓迫靜脈及體液變化所致,可透過抬腿、按摩、泡腳及飲食調整等方法緩解;若水腫嚴重或伴隨其他症狀,則需醫療評估以排除病理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