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期水腫主要分為生理性水腫與病理性水腫兩種成因,其生理機制如下:
生理性水腫的成因與機制
- 賀爾蒙變化:懷孕期間,體內孕激素等賀爾蒙濃度增加,導致腎臟對水分和鹽分的排泄減少,使體內總水量增加約6-8公升,水分滯留體內。
- 子宮壓迫骨盆腔靜脈:隨著子宮逐漸增大,會壓迫骨盆腔的靜脈,造成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血液循環不良,使水分容易滯留在下肢組織,形成水腫。
- 重力影響:由於地心引力作用,體內水分較易向下肢累積,尤其在站立或久坐時更明顯。
- 血液膠體滲透壓降低:孕婦若營養不均衡,血漿中白蛋白含量降低,膠體滲透壓不足,水分容易從血管滲出到組織間隙,造成水腫。
- 血液循環差:長時間久坐或久臥會壓迫靜脈,影響血液回流,導致水分滯留。
病理性水腫的成因
- 與孕婦本身有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肝硬化等疾病有關,器官無法負荷增加的體液量,導致全身水腫。
- 可能因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妊娠毒血症)等併發症引起,這些病症會影響母體微血管功能,造成水腫及其他嚴重問題。
總結來說,懷孕後期水腫主要是因賀爾蒙變化導致體液滯留,加上子宮壓迫靜脈和血液循環不良,使水分容易在下肢累積形成水腫。若水腫伴隨其他症狀或全身性水腫,則需警惕病理性水腫,及早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