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活動建議
術後早期活動對於身體恢復至關重要。醫療機構建議在手術後24小時內即可開始進行床上運動,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及肢體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及預防肌肉與關節萎縮。
床上運動階段(術後24小時內)
在手術初期,應進行以下床上運動:
深呼吸運動 - 幫助肺部擴張,預防肺部併發症
翻身運動 - 利用床欄練習向左、向右翻身及移動,清醒時每2小時翻身一次,直到下床活動為止。翻身運動可促進引流、減少肺合併症並預防壓瘡
肢體運動 - 在有關節處進行伸展及彎曲運動(如髖、膝、踝),有利於靜脈血回流至心臟。手術後即可開始做,每天至少4次
漸進式下床活動(術後24-48小時)
術後24至48小時可循序漸進下床活動,採用以下步驟:
- 抬高床頭,呈坐臥或半坐臥姿勢
- 坐至床旁,靜坐約5至10分鐘,此時可將雙腳踩地,試試腳底是否可踩穩
- 站立起來
- 下床走動
活動時間應視個人耐受狀況逐漸增加,每日至少4次,每次至少30分鐘。早期下床活動可以減少術後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且可促進腸蠕動及血液循環,減少手術後合併症。
術後第一週的核心任務
術後第一週應聚焦於預防併發症、對抗肌肉抑制以及建立安全移動模式。
踝關節泵浦與深呼吸訓練 - 這是術後第一週最重要的任務,必須每小時執行10至15次
規律啟動肌肉 - 進行等長收縮運動,以對抗肌肉抑制,建議每日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
嚴格遵守轉位技巧 - 無論在醫院或剛回家,應像「一塊原木」一樣移動身體,以保護手術部位
避免劇烈運動的重要性
術後初期應避免腹部過度出力。在術後一週內,原則為多以雙手借力輔助,減少腹部出力。例如起床時應以肩膀及手的力量輔助出力;撿地上東西時,請一手握住東西出力,腹部再下彎,另一手才撿東西;爬樓梯時請手握扶手。
劇烈運動的時機
何時可進行劇烈運動取決於個人恢復速度。若能達到以下指標,可以開始嘗試劇烈運動:
- 術後一週後開始健走
- 健走由慢至快,快到可以小跑步且可以堅持一分鐘後
通常劇烈運動的時期落在術後2週到2個月之間。
工作恢復時間
根據工作性質,恢復時間有所不同:
- 靜態工作(如辦公室文書處理):術後1至2個月可恢復
- 粗重勞力工作(如建築工):建議術後3至6個月可恢復
此外,診斷書通常會寫「術後休養6週」,建議盡可能多休息再返回職場。
特殊提醒
高齡長者常擔心術後身體虛弱而不願下床活動,但醫療團隊鼓勵長者在術後若無特殊狀況,應及早下床走動,不僅有助於腸胃蠕動,更可避免因臥床太久導致肺炎、靜脈栓塞等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