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體重增加與胎兒發育密切相關,在台灣的研究與臨床經驗中,孕婦體重增加量是預測新生兒出生體重的重要因素。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特別是在懷孕24週前增加體重少於4.2公斤,會顯著提高生出體重過輕嬰兒的風險,這對胎兒在子宮內的正常成長發育不利。

根據台灣中部某醫學中心的研究,孕期體重增加量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顯著正相關,但孕婦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胎兒出生體重的關係不顯著。此外,孕期適度的身體活動對增加陰道生產的機會有正面影響,但與胎兒體重無明顯關聯。

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則可能導致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併發症,並可能使胎兒過重,增加生產困難與母嬰風險。因此,孕婦應依照醫師建議,保持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避免體重增加過多或過少。

台灣衛生單位建議孕期體重增加範圍約為10-14公斤,約40%的孕婦能達到此標準。孕期體重控制行為在第二孕期後較為困難,且受個人身心狀況、社會支持及運動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

胎兒在孕期後期脂肪快速累積,平均每週增重約15-30公克,這對出生後的體溫調節與健康至關重要。

綜合以上,孕期體重的適當增加對胎兒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孕婦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透過營養諮詢與生活方式調整,促進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