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洗腎盛行率世界第一,與多種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主要因素包括高油高鹽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濫用藥物(尤其是腎毒性藥物)、以及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的高盛行率。
具體來說:
- 飲食習慣:台灣人普遍偏好高油脂、高鹽分的食物,這些飲食習慣會加速腎臟負擔與損傷。
- 慢性病負擔:糖尿病患者約佔洗腎人口的40%,糖尿病腎病變是洗腎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且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合稱三高)及內臟型肥胖等慢性病患者數量持續增加,導致腎臟病變風險上升。
- 藥物使用:國人常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及消炎止痛藥,這些藥物具有腎毒性,會加速腎功能惡化。
- 基因因素:部分基因變異(如與尿酸代謝相關的ABCG2基因)會降低尿酸排泄效率,尿酸堆積對腎臟造成慢性損害,進一步促進腎臟疾病惡化。
- 醫療因素:台灣腎臟移植率低,且透析醫療品質佳,導致末期腎臟病患者多依賴洗腎維生,增加洗腎盛行率。
此外,政府推動慢性腎病共同照護計畫,透過精準篩檢與健康生活促進,有助於延緩洗腎時間,降低洗腎人口成長速度。
綜合以上,台灣洗腎盛行率高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尤其是飲食習慣、慢性病控制不佳、藥物濫用及基因易感性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腎臟病變及洗腎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