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病人營養流失的原因與對策
原因
洗腎(透析)治療雖能有效清除體內尿毒素,但同時也會導致營養流失,主要原因包括:
- 透析過程流失營養:每次洗腎約流失6–12公克胺基酸,一年累積損失可達1公斤,同時也會流失少量蛋白質、葡萄糖、水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 慢性發炎與代謝異常:洗腎患者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內蛋白質分解增加、合成減少,容易產生「蛋白質熱量耗損」(Protein-Energy Wasting, PEW)。
- 食慾不振與攝食減少:腎友常因尿毒症、噁心、嘔吐、味覺改變或牙口問題,導致食量減少,營養攝取不足。
- 飲食限制:為控制血磷、血鉀、血鈉,需限制高磷、高鉀、高鈉食物,可能影響營養攝取。
- 吸收障礙:部分患者因藥物或疾病影響,營養吸收能力下降。
對策
1. 高蛋白飲食
- 洗腎後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為每公斤體重1.2–1.4公克。
- 至少一半蛋白質應來自高生物價蛋白質,如肉類、魚、蛋、奶、豆製品(優質豆類)。
- 避免過多低生物價蛋白質(如豆類、堅果、麵筋製品)。
2. 補充足夠熱量
- 每日熱量攝取建議為每公斤體重25–35大卡。
- 熱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及健康油脂為主,避免過多糖分。
3. 補充水溶性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 洗腎易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C),建議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適量補充。
- 必要時可使用專為腎友設計的營養補充品。
4. 遵循低鈉、低鉀、低磷飲食原則
- 低鈉:每日鹽分不超過5克,避免加工食品、醬料。
- 低鉀:避免高鉀水果(如木瓜、香瓜、哈密瓜、番茄、橘子),蔬菜可先燙過再食用。
- 低磷:避免高磷食物(如乳製品、內臟、加工食品),必要時使用磷結合劑。
5. 改善食慾與進食技巧
- 少量多餐,選擇口感佳、易咀嚼的食物。
- 必要時可使用營養補充品或靜脈營養支持。
6. 運動與生活型態調整
- 適度耐力運動可改善肌肉量與營養狀態。
- 控制體液容積,避免水腫。
7. 定期營養評估
- 定期檢查血液營養指標、體重變化、肌肉量,早期發現營養不良。
結語
洗腎病人營養流失是常見問題,需透過飲食調整、營養補充與生活型態改善,才能避免「越洗越虛」,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與健康。建議與醫師、營養師密切合作,制定個人化營養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