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不足的處理策略

母乳不足是許多哺乳媽媽常見的困擾,但透過正確的策略與持續追蹤,多數情況下可以有效改善。以下整理實證支持的處理方法與奶量追蹤重點:

持續哺餵的關鍵策略

  • 盡早開始哺乳:產後兩小時內盡快開始哺乳,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泌乳機制。
  • 依寶寶需求頻繁哺餵:寶寶吸吮頻率越高,越能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建議每2.5小時左右哺餵一次,但也不宜過於密集,需觀察寶寶需求與媽媽舒適度。
  • 正確的哺乳姿勢與含乳:確保寶寶正確含乳,媽媽哺乳時姿勢舒適,必要時可稍做乳房按摩,幫助乳汁順利排出。
  • 必要時輔以擠奶:若親餵不足,可於兩餐之間以手擠或電動擠奶器增加刺激,建議每2-3小時擠一次。
  • 避免抑制泌乳的行為:如穿著過緊衣物、吸菸、飲酒等,都可能影響奶量。
  • 充分休息與保持心情愉快:壓力與疲勞會抑制泌乳,媽媽應盡量休息,保持輕鬆心情。
  • 嘗試發奶食物與穴道按摩:部分媽媽可嘗試發奶食物(如黑芝麻、花生、魚湯等),但因體質差異效果不一,需搭配頻繁哺餵或擠奶。穴道按摩(如膻中、乳根等)也有助於部分媽媽提升奶量。
  • 避免塞奶與退奶食物:減少油膩、甜食以防塞奶;避免涼性食物(如人蔘、薄荷、瓜類)以防退奶。

奶量追蹤與評估

  • 體重追蹤:新生兒最初每2-4天測量體重,觀察是否於2-4天內體重趨於穩定,7天左右應開始增加,每日至少增加20-30公克,之後每週追蹤一次直至符合生長曲線。
  • 哺乳狀況觀察:注意寶寶吸吮力、吞嚥聲、尿布量(每日至少6片濕尿布)、大便次數與顏色,這些都是評估母乳攝取是否足夠的指標。
  •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若持續奶量不足、寶寶體重增加不理想,或哺乳過程遇到困難,應盡早諮詢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或母乳哺育專家。

特殊情況處理

  • 特殊需求母嬰:如早產兒、雙胞胎、唇顎裂寶寶,或有身心障礙的媽媽,需個別化評估與支持,必要時使用哺乳輔助器、杯餵等方式補充。
  • 追奶期的耐心與堅持:奶量提升需要時間,媽媽需保持耐心,持續執行上述策略,通常2-4週可見改善。

如有任何哺乳相關問題,或在哺育母乳遇到困難,都可以尋求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或是台灣母乳協會等專家的協助。另外也可撥打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免付費專線「0800-870-870」諮詢。

小結表格:母乳不足處理與追蹤重點

策略 具體做法 追蹤指標
頻繁哺餵/擠奶 每2-3小時親餵或擠奶 寶寶體重、尿布量
正確哺乳姿勢 確保含乳正確,媽媽姿勢舒適 哺乳效率、媽媽舒適度
發奶飲食/按摩 嘗試發奶食物、穴道按摩 奶量變化、媽媽感受
避免抑制泌乳行為 不穿過緊衣物、不吸菸飲酒 奶量穩定性
充分休息 利用空檔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媽媽身心狀態
專業協助 必要時諮詢醫護或母乳協會 問題解決進度

母乳不足的改善需多管齊下,結合正確的哺乳技巧、飲食調整、充分休息與專業支持,並透過定期追蹤寶寶生長狀況,才能達到最佳哺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