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不足的判斷主要可從寶寶的行為和生理狀況觀察,包括:

  • 寶寶常哭鬧、吸吮時間長或頻繁,餵完後仍顯得不滿足或想繼續吸奶。
  • 寶寶短時間內頻繁醒來(約30分鐘至1小時)。
  • 餵奶後寶寶仍哭泣或表現出想要更多奶。
  • 寶寶體重增加緩慢或停滯(如一週內體重未增加100克以上)。
  • 寶寶尿布濕透次數少(每天少於6次濕尿布)或大便次數及顏色異常(正常為黃色凝乳狀)。
  • 乳房哺餵前不飽滿,哺餵後不鬆軟,乳頭疼痛嚴重。
  • 餵奶時無法聽到寶寶規律吸吮和吞嚥聲。

追奶技巧包括:

  • 多親餵:頻繁讓寶寶吸吮,刺激乳腺增加泌乳。
  • 哺餵後擠奶:用吸乳器將乳房排空,尤其在白天空檔或寶寶睡覺時,有助於促進乳汁分泌。
  • 把握夜間追奶時間:夜間泌乳激素分泌旺盛,適合追奶。
  • 確保哺乳姿勢正確:寶寶嘴巴要大張,涵蓋乳頭及大部分乳暈,下巴貼著乳房,吸吮時媽媽不應感到疼痛。
  • 保持放鬆與充足休息:壓力會影響泌乳,飲食均衡、多喝水(建議每日2500ml以上),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發奶食物(如燕麥、糙米等)。
  • 乳頭護理:哺乳後可塗抹母乳或羊毛脂護理膏,減輕疼痛和預防裂傷,必要時使用乳頭保護器或吸乳器暫代親餵,但仍需定時擠奶避免奶量減少。
  • 按摩乳房:緩解乳房脹痛和堵奶,促進乳汁流通。

黃金追奶期為產後72小時內,此時乳腺對刺激最敏感,頻繁親餵或擠奶有助建立穩定泌乳機制。

以上方法需依個人體質及寶寶狀況調整,若持續懷疑母乳不足,建議諮詢婦幼專科醫師或泌乳諮詢師協助評估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