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泌乳不足的常見原因主要可分為餵奶過程問題、媽媽心理因素、生理性因素及藥物或食物影響,針對這些原因有相應的科學應對策略。

母乳泌乳不足的常見原因

  1. 餵奶過程問題

    • 餵食頻率與時間不足:一天至少哺餵8-12次,約每2-3小時哺餵一次,若白天無法親餵,可擠出乳汁冰存供應。
    • 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導致乳房刺激不足。
    • 晚上未餵奶,減少泌乳刺激。
    • 使用安撫奶嘴或奶瓶餵配方奶,可能造成乳頭混淆,降低寶寶吸吮意願。
  2. 媽媽心理因素

    • 媽媽的憂慮、壓力、自信不足、疲憊及睡眠不足均會影響泌乳量。
    • 不喜歡哺乳或心情不佳也會抑制泌乳反射。
  3. 生理性因素

    • 乳房發育不全或曾接受乳房手術。
    • 荷爾蒙失衡,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低下、泌乳激素不足。
    • 母親肥胖、高齡、孕期黃體囊腫等。
    • 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或分娩時使用的藥物(如硬膜外麻醉劑)。
  4. 藥物或食物影響

    • 退奶藥(bromocriptine、cabergoline)、感冒藥中含pseudoephedrine。
    • 中量以上酒精、抽菸。
    • 某些草藥如薄荷、韭菜、人蔘可能影響泌乳,但因人而異。

科學應對策略

  • 增加哺乳頻率與時間:確保一天哺乳8-12次,保持乳房充分刺激,促進泌乳。
  • 改善哺乳姿勢:透過專業哺乳顧問指導,確保寶寶含乳正確,提升吸吮效率。
  • 避免乳頭混淆:減少使用奶瓶和安撫奶嘴,尤其在泌乳初期。
  • 心理支持與減壓:提供媽媽心理支持,減少焦慮與壓力,提升哺乳自信。
  • 適當擠奶:若無法親餵,使用吸乳器定時擠奶,保持乳汁分泌。
  • 避免影響泌乳的藥物與食物:諮詢醫師避免使用退奶藥及含有抑制泌乳成分的藥物,控制酒精與菸草攝取。
  • 醫療評估:若懷疑生理性泌乳不足,應尋求醫療專業檢查荷爾蒙水平及乳房健康,必要時進行治療。

這些策略結合餵奶技巧、心理調適與醫療介入,有助於有效提升母乳泌乳量,支持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