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與骨質疏鬆的關聯性及醫學研究現況如下:
-
哺乳期間骨質流失明顯:產後哺乳時,母體會因乳汁分泌需要大量鈣質,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據醫師指出,哺乳一個月的骨質流失量,約等同於停經後婦女一整年的骨質流失量,這使得產後哺乳婦女面臨較高的「產後骨質疏鬆症」風險。
-
補鈣與維生素D的重要性:由於哺乳期間鈣質流失增加,醫學建議孕期及哺乳期婦女應多補充鈣質(每日約1000~2500毫克)及維生素D,並適度曬太陽以促進鈣質吸收,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
-
荷爾蒙調節影響骨質:有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荷爾蒙下降會使骨密度降低,類似更年期骨質流失情況,但生產後荷爾蒙會自行調整,理論上不會使哺乳婦女處於危險骨質疏鬆狀態。骨質流失的主要風險來自於維生素D不足及缺乏運動,而非哺乳本身。
-
哺乳時間與骨質疏鬆認知:有研究發現,哺乳時間越長的婦女,對骨質疏鬆的嚴重性認知越低,且不認為預防措施有效,這可能影響她們採取預防行為的意願,顯示衛教介入的重要性。
綜合來看,哺乳確實會增加短期內骨質流失的風險,但透過適當補鈣、維生素D補充及生活習慣調整(如曬太陽、運動),可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的發生。醫學界仍強調產後婦女應重視骨質健康,並接受相關衛教與醫療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