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母奶量不足的常見原因與生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餵奶過程問題

  • 餵食頻率與時間不足:一天至少哺餵8-12次,約每2-3小時哺餵一次,若餵奶次數不足會影響乳汁分泌。
  • 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不良的含乳姿勢會降低寶寶吸吮效率,影響刺激乳汁分泌。
  • 使用安撫奶嘴或奶瓶:可能導致乳頭混淆,降低寶寶吸吮母乳的意願。
  • 晚上未餵奶:夜間哺乳對維持奶量很重要,缺少夜間哺乳會影響泌乳。

2. 媽媽心理因素

  • 壓力、憂慮、自信不足:心理狀態會影響泌乳激素的分泌,導致奶量減少。
  • 疲憊與睡眠不足:身體狀況不佳也會影響乳汁分泌。

3. 藥物或食物影響

  • 使用退奶藥物(如bromocriptine、cabergoline)、含pseudoephedrine的感冒藥、含雌激素的避孕藥等會抑制泌乳。
  • 酒精、抽菸及某些草藥(薄荷、韭菜、人蔘)可能影響奶量,但影響因人而異。

4. 生理因素

  • 乳房發育不全或乳房手術史:如縮乳手術或乳腺組織不足,會直接影響泌乳能力。
  • 荷爾蒙失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低下、孕期黃體囊腫、黃體期缺陷等內分泌異常會影響泌乳激素分泌。
  • 泌乳激素不足:泌乳激素(催乳素)濃度不足會導致奶水產生不足。
  • 母親高齡、肥胖:這些因素也可能影響泌乳功能。
  • 胎盤組織殘留:可能干擾正常的泌乳機制。

5. 其他生理狀況

  • 乳腺堵塞或乳腺炎後遺症:若處理不當,可能造成乳腺長期淤積,影響乳汁分泌。
  • 哺乳期月經及荷爾蒙變化:生理期間的荷爾蒙波動也會影響奶量穩定性。

綜合來看,產後母奶量不足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包含餵奶方式、心理狀態、藥物飲食影響以及生理內分泌狀況等。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針對性調整和改善,促進母乳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