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寶寶良好睡眠習慣的實用技巧
建立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需要系統性的方法和耐心。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實用技巧,可以幫助寶寶養成穩定的睡眠模式。
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
睡前儀式的重要性
固定的睡前儀式能讓寶寶的大腦將特定行為與「睡覺」連結起來,幫助身心放鬆並順利入眠。建議每天晚上都在差不多的時間,用一模一樣的順序進行相同的活動,以建立睡眠儀式的可預測性。
睡前儀式的四大要素
睡前儀式應該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 攝取營養 — 例如喝奶或睡前小點心
- 個人衛生 — 例如洗澡或刷牙
- 親子溝通 — 例如念床邊故事、唱搖籃曲
- 肢體接觸 — 例如擁抱、按摩或晚安吻
具體做法
可以先幫寶寶洗一個舒服的溫水澡,進行全身按摩放鬆肌肉,讓寶寶吃飽後關暗燈光,播放柔和的音樂。重要的是要在寶寶還沒有睡著的時候,就放回小床,讓寶寶習慣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時間控制
建議將睡眠儀式控制在 30 至 45 分鐘左右。如果步驟太多、時間拉太長,可能會失去提示大腦身體去睡覺的效用。此外,睡前一小時應避免與寶寶進行激烈玩耍,改為進行溫和的活動。
營造適當的睡眠環境
環境設置
為寶寶營造安全且舒適的睡眠環境至關重要。臥室應保持黑暗、涼爽和安靜,臥室溫度建議保持在 24 度上下,避免過冷或過熱。如果寶寶害怕黑暗,可以使用柔和的夜燈。
白噪音的應用
可以使用白噪音模擬子宮內的環境聲,幫助寶寶放鬆。
包巾的使用
適度使用包巾包裹住寶寶全身,有助於減少寶寶因為驚嚇反射等大動作而嚇醒的情形,讓寶寶睡得更安穩。選擇適合寶寶的包巾,模擬寶寶在子宮內被包裹的環境,也能提升寶寶的安全感。
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設定適當的入睡時間
根據寶寶的月齡設定適當的入睡時間,通常會落在 6 點到 8 點之間。如果寶寶太晚睡,很容易過度疲累,會更難入睡,而且夜間容易醒來。
區分晝夜
白天時可以在早上 7 點或 8 點大人起床時喚醒寶寶,當作他的第一餐。固定讓寶寶吃飽後開始陪他玩,盡量讓環境亮一點、吵一點,讓寶寶多清醒一點時間。
白天可以讓寶寶多照太陽,幫助新生兒知道現在是白天,也可以在白天多活動並減少白天的睡眠長度。到了傍晚,尤其是睡前,則調暗燈光並保持環境安靜,有助於形成關燈就是要睡覺的連結。
白天規律餵奶
白天時盡量每四小時規律地把寶寶喚起來喝奶,不要讓他一次睡長時間。
訓練寶寶自行入睡
自主入睡的重要性
當寶寶在睡眠周期轉換時,很容易多次醒來。如果寶寶最初是在爸媽懷中入睡,然後才放到床上,他們可能需要在夜醒時重複同樣的模式才能入睡。因此,自主入睡和接覺是拉長夜晚睡眠或睡過夜很重要的條件之一。
溫和的睡眠訓練方法
當寶寶滿 4 個月且體重已達標,就可以開始嘗試溫和的睡眠訓練。常見的方法包括:
- 費伯法 — 陪同寶寶進房並短暫安撫後就離開,每間隔一段時間再回房查看,讓寶寶有安全感,慢慢練習自主入睡
- 抱起放下法 — 先抱著寶寶走動約 5 分鐘,再坐著抱 5 至 8 分鐘,待熟睡約 5 分鐘後輕放床上,降低寶寶沾床就驚醒的情況
- 定時安撫法 — 寶寶夜醒時,父母可在旁輕撫或陪伴,不過多干預,幫助其自行入睡,搭配安撫毯、玩偶等帶有熟悉氣味的物品
觀察睡眠信號
當寶寶表現出打哈欠、揉眼睛、拉耳朵、眼睛無神等特徵時,代表寶寶可能已經想睡了,這時候家長可以趁寶寶還沒睡著之前,將寶寶放到床上。
適齡訓練建議
訓練時機
到了寶寶 1 至 2 個月大之後,因為生理作息比較穩定了,也可以一次睡比較長,所以熟睡的比例也會增高。因此建議媽媽要讓寶寶在晚上睡過夜,從 1 至 2 個月之後開始會比較容易成功。
約 3 個月大時,寶寶開始辨別晝夜,爸媽可觀察寶寶的氣質,找到安撫入睡的方式,建立睡眠模式與規律作息。
漸進式調整
儘量不要大刀闊斧地改變睡前儀式,巨大的改變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建議一次改一個活動,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