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初期患者在用藥時需特別注意藥物的腎毒性及副作用,避免加重腎功能損害。常見對腎臟有潛在傷害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某些止痛劑、部分抗生素、利尿劑及部分血壓藥等,這些藥物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腎衰竭。
主要副作用與注意事項如下: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會抑制前列腺素分泌,減少腎臟血流,導致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可能使腎功能惡化,慢性腎病患者應避免長期或常規使用。
- 止痛藥:長期使用止痛劑可能引起腎臟損傷,且止痛藥也會刺激腸胃,造成潰瘍或出血,建議由醫師指示使用並定期追蹤。
- 抗生素:部分抗生素具有腎毒性,長期或高劑量使用需醫師監控腎功能。
- 利尿劑與血壓藥:使用時需注意電解質平衡,避免低血鉀、低血鎂等離子不平衡,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等症狀。
- 類固醇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血糖異常、情緒變化、骨骼疼痛及感染風險,需定期監測血糖、肝功能等。
- 補充劑與中草藥:不合法或未經證實的中草藥及保健食品可能含有腎毒性成分,甚至重金屬,應避免自行使用。
用藥安全建議:
- 初期腎臟病患者應告知醫師所有用藥史,包括非處方藥和保健品,避免自行購買止痛藥或其他可能傷腎的藥物。
- 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如肌酸酐、尿素氮)及電解質,並注意身體水腫、血壓變化等症狀。
- 若需止痛,建議優先使用對腎臟傷害較小的藥物,如乙醯胺酚(Paracetamol)或嗎啡類止痛藥,避免NSAIDs。
- 慢性腎病患者若合併貧血,醫師可能會使用促紅素(EPO)及鐵劑,需注意血壓升高及消化道不適等副作用。
- 高血脂患者可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有助減緩腎功能退化及降低心血管風險。
總之,腎臟病初期患者用藥需謹慎,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傷腎的藥物,並在醫師指導下定期追蹤腎功能及相關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