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媽媽的生理因素與奶水分泌密切相關,主要由多種激素調控,包括催乳素(泌乳素)與催產素,這兩者共同作用決定奶水的產生與釋放。
催乳素(Prolactin)負責刺激乳腺產生奶水,催產素(Oxytocin)則促使乳腺平滑肌收縮,幫助奶水順利流出。催乳素的分泌受到多巴胺的抑制,當多巴胺水平下降時,催乳素分泌增加,促進奶水產生;但如果多巴胺下降過多,可能導致哺乳時出現負面情緒(D-MER現象),這是生理性反應,與心理疾病不同。
此外,奶水分泌還會受到乳房內「抑制素」(FIL,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的調控,當乳房內奶水累積過多時,抑制素濃度升高,抑制進一步的奶水產生;反之,奶水被排出後抑制素下降,促進奶水製造。
其他生理因素也會影響奶水分泌,包括:
-
月經週期的賀爾蒙變化:月經來潮前黃體素波動及血鈣降低,可能導致奶量暫時減少,尤其是使用擠奶瓶的媽媽感受更明顯,但親餵的寶寶會因需求增加而促進奶水恢復。
-
營養狀況與水分攝取:營養不均衡或水分不足會影響奶水量。
-
產後生理狀況:如產後大出血、胎盤功能不良或胎盤殘留,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及乳房發育,進而影響奶水分泌。
-
乳房健康狀況:乳房手術或塞奶等問題會影響奶水產生與排出。
-
神經反射與情緒狀態:乳頭刺激引發的排乳反射是神經性反應,母親的疼痛、疲倦、焦慮或與嬰兒分離會抑制此反射,影響奶水釋放。
所以,哺乳媽媽的奶水分泌是多種生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激素調控是核心,其他生理狀況與情緒狀態也會顯著影響奶水的產生與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