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米種因為粒型、澱粉組成及纖維含量不同,適合的料理方式與口感表現也各異。

米種 口感特點 適合料理方式
蓬萊米(粳米) 米粒圓短、晶瑩飽滿,煮熟後軟Q有彈性,黏性較高 日常白飯、壽司、飯糰、煮粥
代表品種:台南20、越光米、高雄145、益全香米、台粳九號

| 在來米(秈米) | 米粒較長,口感較硬、較乾、較鬆,不黏,部分品種例外 | 炒飯(顆粒分明)、米粉、滷肉飯等需粒粒分明的料理 | | 代表品種:台中秈10號(口感較軟Q且低黏性)、桃園3號(有芋頭香,黏度適中) |

| 日本米(如北海道七星米、越光米) | 甜味適中,黏性恰到好處,冷飯仍美味,口感平衡 | 壽司、便當飯、日常白飯 | | 七星米連續14年獲特A級,適合冷飯食用 |

| 台稉9號 | 米粒圓潤晶瑩,口感香Q黏性佳 | 壽司、飯糰 | | 台農71號(益全香米) | 短粗圓形,Q軟且有黏性,帶淡淡芋頭香 | 白飯、粥 | | 高雄139號 | 短粗圓形,Q軟黏性佳 | 壽司 | | 台南16號 | 米粒晶瑩剔透,Q彈扎實 | 白飯、粥 | | 以上為台灣常見優質品種 |

總結重點:

  • 蓬萊米適合喜歡軟Q黏稠口感的人,常用於日常白飯、壽司、飯糰及粥品。

  • 在來米口感較乾鬆,適合炒飯、米粉等需粒粒分明的料理,但台中秈10號例外,口感較軟Q。

  • 日本米如七星米、越光米,甜味與黏性平衡,冷飯口感佳,適合壽司及便當。

  • 台灣多種米種各有特色,選擇時可依料理需求與口感喜好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