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在早期階段(如微量白蛋白尿期)仍有可逆性,透過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使用新型藥物(如SGLT2抑制劑)可延緩甚至改善腎功能;但一旦進入顯性蛋白尿期或腎功能明顯下降(eGFR低於45 mL/min/1.73m²),腎臟結構出現纖維化和硬化等不可逆變化,腎病變便難以逆轉,需持續追蹤與治療以減緩惡化。

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分為多個階段:

  • 超濾過期(第一期):腎小球過濾率升高,無明顯症狀。
  • 早期腎病變(第二期):出現微量白蛋白尿,腎功能尚正常或略高。
  • 顯性腎病變(第三期):大量蛋白尿,腎功能開始下降。
  • 腎功能不全期(第四期):腎功能明顯下降。
  • 末期腎病(第五期):腎衰竭,需透析或腎移植。

在早期階段,腎臟損傷尚未造成不可逆的結構改變,透過嚴格控制血糖、血壓、飲食及使用如SGLT2抑制劑等藥物,有機會延緩病程甚至改善腎功能,避免進入洗腎階段。研究顯示,若在腎功能仍良好(eGFR約85)時開始治療,可能延長數十年不需洗腎。

然而,一旦進入顯性蛋白尿期或腎功能顯著下降(eGFR低於45 mL/min/1.73m²),腎臟已出現纖維化和硬化等不可逆病理變化,腎病變基本無法逆轉,只能透過持續治療減緩惡化,避免快速進入末期腎病。

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糖尿病腎病變至關重要,定期檢查尿液白蛋白及腎功能,積極控制血糖和血壓,避免使用傷腎藥物,能有效保護腎臟,延緩或避免不可逆的腎功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