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屋族無法繳納房貸的風險在台灣正逐步升高,房貸逾期放款餘額創近45個月新高,逾期比率也維持在33個月高點,顯示部分購屋族面臨資金壓力與還款困難。這主要受到央行自2022年以來多次升息、房貸信用管制嚴格、金融市場震盪及企業經營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原本依賴寬限期和轉貸續命的購屋者資金周轉失靈。

無法繳納房貸的風險包括:

  • 逾期超過3個月以上會被列為逾期放款,可能影響信用評分並增加未來貸款困難。
  • 若長期無法還款,銀行可能啟動法拍程序,購屋者將面臨失去房產的風險。
  • 資金壓力可能導致購屋者財務惡化,影響生活品質及其他財務安排。

解約的可能性與條件:

  • 在房屋買賣契約中,雙方可事先約定「貸款成數不足,買方可無條件解約」的條款,這需雙方共識並明確寫入契約中,避免未來爭議。
  • 若購屋者因銀行鑑價落差或政策限貸導致貸款不足,可能面臨須自備龐大資金差額,否則只能選擇解約並支付違約金(如15%違約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 專家建議政府應建立「安全下車機制」,如放寬非投機性換約限制或提供過渡性貸款方案,協助受限貸政策影響的購屋者合理退場。

總結:

購屋族在台灣面臨房貸違約風險升高,主要因利率上升與信用管制加嚴,若無法繳納房貸,可能導致信用受損、法拍風險及經濟損失。契約中若有明確貸款不足解約條款,購屋者可減少違約風險,但仍須注意違約金及資金缺口問題。政府與金融機構的配套措施對降低購屋族風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