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黃疸是因為血液中膽紅素(bilirubin)代謝異常,導致膽紅素在體內堆積,進而使皮膚和眼睛呈現黃色。膽紅素是紅血球分解後產生的黃色物質,正常情況下會經由肝臟代謝並排出體外,但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成熟,膽紅素代謝和清除能力較弱,容易造成膽紅素累積,形成黃疸。
具體來說,寶寶黃疸與膽紅素代謝的關係包括:
- 膽紅素產生增加:新生兒紅血球破壞速度較快,釋放出大量血紅素,經代謝形成膽紅素,產生量增加。
- 肝臟代謝能力不足:新生兒肝臟中負責膽紅素結合的酵素(如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1A1)活性較低,膽紅素結合減少,導致未結合膽紅素(游離膽紅素)在血中升高。
- 腸肝循環增加:腸道中膽紅素再吸收增加,也會使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
- 遺傳因素:亞洲新生兒因UGT1A1基因多型性,膽紅素代謝能力可能較弱,黃疸發生率較高。
黃疸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2-3天出現,膽紅素逐漸升高但不會超過危險值,並在1-2週內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則可能因溶血性疾病、肝功能異常或膽道阻塞等原因,膽紅素升高速度快且濃度高,需及時治療以避免神經損傷。
所以,寶寶黃疸的核心是膽紅素代謝過程中產生與清除不平衡,新生兒肝臟未成熟及紅血球破壞增加是主要原因,導致膽紅素在血中累積,表現為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