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與注意事項如下:

項目 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出現時間 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4-5天達高峰,1-2週內逐漸消退 出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或黃疸持續超過1週(足月兒)或2週(早產兒)
黃疸指數 通常總膽紅素小於12 mg/dl 總膽紅素超過15 mg/dl(足月兒)、超過13 mg/dl(早產兒),或每日增加超過5 mg/dl
臨床症狀 皮膚及眼白泛黃,無其他症狀 可能伴隨哭鬧不安、嗜睡、昏迷、抽筋等神經症狀
原因 新生兒紅血球較多,肝臟未成熟,膽紅素代謝排出較慢 可能因血型不合溶血、感染、先天性疾病(如膽道閉鎖、肝炎)、產傷等病理因素
治療需求 通常不需治療,隨時間自然消退 需要醫療介入,可能需住院檢查及治療,避免嚴重後果如核黃疸
注意事項 觀察黃疸範圍及程度,定期追蹤膽紅素指數 及早就醫,特別是黃疸出現早、持續時間長、伴隨異常症狀時需緊急處理

補充說明:

  •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正常現象,因為新生兒紅血球代謝產生較多膽紅素,且肝臟功能尚未成熟,導致膽紅素排除較慢,通常不會超過12 mg/dl,且無其他異常症狀。
  • 病理性黃疸則可能因疾病或異常狀況引起,膽紅素值較高且上升速度快,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神經損傷(核黃疸)。
  • 若黃疸在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或持續超過正常時間,或伴隨異常行為(如嗜睡、抽搐),應立即就醫。
  • 哺餵母乳造成的黃疸也是一種特殊類型,需與生理性及病理性黃疸區分。

以上資訊有助於家長及醫護人員判斷新生兒黃疸的性質及適當處理方式,確保新生兒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