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對寶寶通常是良性且暫時性的,主要分為兩種型態:
-
早發型母乳黃疸:多在出生後4至7天出現,主要因母乳初期熱量和水分攝取不足,導致寶寶排便減少,使膽紅素在體內累積增加。這種情況通常可透過增加母乳餵食的頻率和量來改善,且多在1至2週內自然消退。
-
遲發型母乳黃疸:約2%的母乳哺育嬰兒會出現,發生在出生後一週以上,有時可持續數週至數月。原因可能與母乳中某些成分(如荷爾蒙)抑制膽紅素代謝有關。此類黃疸多為無害,通常不需停止母乳餵養。
對寶寶的影響:
- 大多數母乳性黃疸不會造成嚴重健康問題,寶寶體重和成長正常。
- 罕見情況下,若膽紅素過高,可能有腦部損傷風險,但這通常屬於病理性黃疸,需醫療介入。
處理方式:
- 增加母乳餵食頻率和量,確保寶寶攝取足夠熱量,促進膽紅素排出。
- 若膽紅素過高且持續不退,可暫時停止母乳餵養24至48小時,改以配方奶餵食,膽紅素通常會迅速下降,之後可恢復母乳餵養。
- 照光治療是常見且安全的治療方法,且可在持續哺乳的同時進行。
- 若寶寶體重下降過多或有脫水情況,應補充擠出的母乳或配方奶,避免使用奶瓶和奶嘴,建議用杯餵或哺乳輔助器。
所以,母乳性黃疸多為生理現象,通常不需停止母乳餵養,重點在於監測膽紅素水平和寶寶狀況,必要時配合醫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