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皮膚變黃,通常是因為血液中膽紅素累積所致,這種現象稱為新生兒黃疸。除了最常見的生理性黃疸外,還有其他可能原因及醫師建議如下:
可能原因
-
生理性黃疸
- 新生兒紅血球壽命較短,紅血球破壞增加,產生較多脂溶性間接膽紅素。
- 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成熟,無法有效將間接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直接膽紅素,導致膽紅素累積。
- 通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1~2週內自然消退,屬正常現象,不需特別治療。
- 多餵奶、多排便有助膽紅素代謝。
-
病理性黃疸
- 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膽紅素值急速上升或持續超過2週。
- 可能原因包括母嬰ABO或Rh血型不合、產傷(頭血腫、骨折)、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感染(如敗血症)等。
- 需住院檢查及治療。
-
母乳性黃疸
- 分為母乳量不足導致的黃疸(新生兒吃奶量不足,排泄減少,膽紅素累積)和母乳成分導致的黃疸(機制不明)。
- 母乳性黃疸可能持續2~3個月,通常不嚴重,不需停止哺乳,但若持續不退應諮詢醫師。
-
其他可能原因
- 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
- 紅血球酵素缺失(蠶豆症)
- 出血性問題
- 泌尿道感染
- 先天性膽道閉鎖等
醫師建議
- 觀察黃疸範圍與時間:生理性黃疸通常在1~2週內消退,若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或出現於出生24小時內,應盡速就醫。
- 多餵奶、多讓寶寶排便:促進膽紅素代謝與排出。
- 必要時接受照光治療:當膽紅素過高時,醫師會建議光療以降低膽紅素。
- 定期追蹤與檢查:若黃疸持續不退或伴隨其他症狀,需做血液檢查、肝功能評估等,排除病理性黃疸或其他疾病。
- 母乳哺餵不必停止,但若黃疸持續且無改善,應與新生兒科醫師討論哺餵方式或進一步檢查。
所以,寶寶皮膚變黃多為新生兒黃疸,常見且多屬生理性,通常不需特別治療,但若黃疸出現過早、持續時間過長或伴隨其他異常,應儘速就醫檢查,遵從醫師指示進行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