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認知發展因素:約6-8個月大的嬰兒開始發展記憶力,能分辨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但尚未建立「物體恆存概念」,因此誤以為照顧者一離開視線就永遠消失,導致焦慮。

  2. 遺傳與氣質因素:若家長本身有焦慮症,嬰兒較易出現分離焦慮;此外,個性較害羞、內向的孩子也較容易產生此狀況。

  3. 依附關係因素:安全依附的嬰兒較能適應分離,反之若屬於抗拒型依附,嬰兒面對分離焦慮時會更難安撫。另外,父母過度保護、不讓孩子接觸外界,也會增加分離焦慮的風險。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常見如下:

  • 黏人行為:嬰兒會緊跟父母,不願離開視線範圍,藉此尋求安全感。
  • 哭鬧反應:當父母離開時,嬰兒可能會大哭大鬧,甚至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肚子痛),這是因為害怕失去陪伴而產生的情緒反應。
  • 其他如在學校門口哭鬧不肯進門等行為,也是分離焦慮的典型表現。

總體而言,分離焦慮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反映他們對主要照顧者的依賴與安全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