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分離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

  1. 認知發展因素:約6-8個月大的嬰兒開始發展記憶力,能分辨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但尚未建立「物體恆存概念」,因此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時,嬰兒會誤以為照顧者永遠消失了,產生焦慮。

  2. 遺傳與氣質因素:若家長本身有焦慮症,嬰兒較易出現分離焦慮;此外,個性較害羞、內向的嬰兒也較容易有此情況。

  3. 依附關係因素:嬰兒與照顧者的依附型態影響焦慮程度,安全依附的嬰兒較能適應分離,而抗拒型依附的嬰兒則較難面對分離焦慮,且不易被安撫。

嬰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包括:

  • 黏人行為:嬰兒會緊緊依附照顧者,不願離開視線範圍,透過親密接觸尋求安全感。
  • 哭鬧反應:當照顧者離開時,嬰兒可能會大哭、大叫,甚至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肚子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害怕失去陪伴而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
  • 情緒不安:嬰兒在分離時表現出焦慮、不安,尤其在7個月大後更明顯,因為他們開始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賴心理。

這些行為是嬰兒成長過程中自然的發展階段,家長需以耐心和理解來陪伴和安撫嬰兒。


簡要整理表格

方面 內容說明
原因 認知發展(物體恆存概念未建立)、遺傳氣質、依附關係
表現 黏人、哭鬧、大叫、身體不適、情緒不安
發生時期 約6-8個月起,7個月後依附心理明顯

以上資訊有助於理解嬰兒分離焦慮的成因與表現,並提醒家長以耐心和愛心陪伴孩子度過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