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親子依附關係不安全:早期生活中缺乏安全感與穩定的依附關係,是分離焦慮的重要成因。若嬰幼兒未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容易在分離時產生強烈焦慮。
- 過度保護與依賴:父母或照顧者過度保護,限制孩子獨立活動,也會增加分離焦慮的風險。
- 學習因素:父母自身的焦慮行為可能被孩子模仿,導致孩子學習到焦慮的反應模式。
- 遺傳與個性特質:有焦慮症家族史的孩子,或氣質較為害羞、退縮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
- 生活壓力事件:搬家、入學、家人離世或生病等突發事件,可能誘發或加重分離焦慮症狀。
分離焦慮的發展時期主要分布在嬰幼兒到成年階段,具體如下:
年齡階段 | 分離焦慮發展特徵 |
---|---|
4-5個月 | 嬰兒開始辨認主要照顧者,對陌生人表現不安 |
8-12個月 | 第一個分離焦慮高峰,嬰兒理解「物體恆存」概念,照顧者離開時會哭鬧或不安 |
18-24個月 | 第二個高峰,幼兒認知與語言能力發展,能預期分離,抗議行為更強烈 |
5-6歲 | 學齡前到入學過渡期,開始上學可能引發分離焦慮,多數孩子能適應,但部分可能發展成分離焦慮症 |
11-12歲 | 青春期過渡期,身份認同與自主性發展帶來新的分離擔憂,社交壓力增加焦慮感 |
成年期 | 分離焦慮可能影響人際關係、工作與日常生活,與早期依附經驗密切相關 |
總結來說,分離焦慮是一種多因素交織的焦慮症,從嬰兒期開始即有明顯的發展階段,且與早期親子關係、個人特質及環境壓力密切相關。了解這些成因與發展時期,有助於及早識別與介入,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