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分離焦慮的成因與心理發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認知發展因素
約在6至8個月大時,嬰兒的記憶力開始發展,能夠分辨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但尚未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即知道物體即使看不見仍然存在)。因此,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時,嬰兒會誤以為照顧者消失了,產生焦慮與不安,表現出哭鬧和依賴行為。

2. 依附關係因素
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質量影響分離焦慮的程度。安全依附型的嬰兒較能適應分離,而抗拒型依附的嬰兒則較難面對分離焦慮,且較難被安撫。早期的照顧經驗和家庭教養環境也會影響依附關係的建立,進而影響分離焦慮的產生。

3. 遺傳與氣質因素
嬰兒的先天氣質,如是否害羞、內向或對新事物敏感,會影響其分離焦慮的表現。具有焦慮傾向的家長,其子女也較容易出現分離焦慮。此外,氣質較敏感或容易退縮的嬰兒,面對分離時更容易出現焦慮反應。

心理發展背景
嬰兒在7個月大之前,尚未明顯建立自我與他人的界線,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感較弱。7個月大以後,嬰兒開始認識自我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賴心理,並期待照顧者的關心與安撫。此時,因尚未理解照顧者離開只是暫時的,故分離時會出現強烈的焦慮反應。

總結來說,嬰兒分離焦慮是嬰幼兒認知與情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與嬰兒的認知能力、依附關係質量及個人氣質密切相關。理解這些成因有助於家長和照顧者採取適當的安撫和引導措施,幫助嬰兒逐步適應分離,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