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和不安情緒,這是嬰幼兒發展中的自然階段。嬰幼兒在約7個月大後,開始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附,並能分辨親近的人與陌生人,當照顧者離開時,由於尚未建立「客體恆存」的概念,會感覺照顧者消失,導致哭鬧不安。
分離焦慮對嬰幼兒的影響
- 情緒表現:嬰幼兒會出現哭鬧、焦躁不安的行為,甚至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胃部不適、嘔吐或疲倦,這些都是心理壓力的反映。
- 睡眠影響:分離焦慮可能短暫影響嬰幼兒的睡眠品質,使他們難以安穩入睡。
- 依附關係發展:分離焦慮反映嬰幼兒對照顧者的依附程度,適度的分離焦慮是安全依附的表現,有助於孩子未來的情感發展。
解決方法與建議
-
建立規律的睡眠儀式
透過固定時間的洗澡、講故事或播放輕音樂,提供嬰幼兒穩定感與安全感,減少對分離的焦慮。 -
提供安撫替代物品
讓嬰兒擁有帶有熟悉氣味或觸感的物品(如安撫巾、玩偶、媽媽的衣服),在分離時可作為情感寄託。 -
練習分離
不要避免分離,而是透過遊戲(如躲貓貓)讓孩子體驗「爸媽離開後會再回來」,逐步延長分離時間,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告知孩子照顧者離開
避免偷偷離開,應提前告知孩子,建立「再見儀式」,讓孩子知道照顧者會回來,減少不安。 -
耐心陪伴與安撫
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家長需以耐心和愛心陪伴,給予孩子安全感,幫助他們逐漸適應分離。
總結來說,分離焦慮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正常且必要的情緒反應,透過規律生活、安撫物品、適度練習分離及良好的溝通,可以有效幫助嬰幼兒減輕焦慮,促進健康的情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