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家長」一詞最早源自日本,於2007年由日本學者向山洋一在教育雜誌《教室ツーウェイ》(教室two-way)中提出,原文為「モンスターペアレント」(Monster parent),意指那些對孩子的老師或學校提出不合理要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
社會背景
- 教師地位下降:1990年代後期,教師的社會地位逐漸降低,家長對教師的尊重減少,導致部分家長開始對教師提出過度要求。
- 消費者意識興起: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家長普遍產生「付費即消費者」的心態,認為支付學費就應該獲得特殊待遇,將教育視為一種服務業,這種「消費者霸權」意識使得家長在學校中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和不合理要求。
成因探討
- 自我中心與不合理要求:恐龍家長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經常提出過分或不合理的要求,期望孩子在學校獲得優於他人的待遇。
- 教育服務化觀念:家長將教育視為「付錢買服務」,若孩子未獲得預期的「商品」或待遇,便會對學校和教師施加壓力,甚至無理取鬧。
- 社會文化變遷:現代社會中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提高,對教育資源的競爭激烈,促使部分家長採取強硬態度以保障子女利益。
所以,「恐龍家長」現象是由教師社會地位下降、家長消費者意識抬頭,以及現代社會對教育資源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社會產物。這種家長行為對學校教育秩序造成挑戰,也引發了教育界對親師關係和教育服務定位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