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家長」是指一類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過度干涉、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家長,這個詞彙源自日本,最早於2007年由日本教育專家向山洋一在教育雜誌《教室ツーウェイ》提出。
定義
- 恐龍家長(又稱怪獸家長、怪獸父母)是指那些會對孩子的老師和學校提出過分、不合理要求的家長。
- 他們通常將教育視為一種「服務業」,抱持「付錢就應該得到相應商品」的消費者心態,若孩子在學校未獲得與其他同學相同待遇,便會強烈抗議。
- 這類家長常表現出過度保護、強烈控制欲,干涉孩子的學業、社交及興趣,且對孩子能力缺乏信任,期望值過高,甚至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於孩子身上,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起源與背景
- 詞彙「怪獸家長」最早由向山洋一提出,並在日本教育界引起關注。
- 1990年代後半,日本社會教師地位下降,家長對教師缺乏敬意,部分家長因社會經濟變遷而對教師產生忌妒或不滿,這些社會背景促成了恐龍家長現象的興起。
- 媒體和教育現場使用「怪獸」這一標籤,將這類家長視為「非理性」甚至「非人類」,加劇了家長與學校間的對立。
恐龍家長的主要特徵
- 過度干涉:插手孩子的學業、生活決策。
- 高期望值:對孩子要求完美表現。
- 缺乏信任:質疑孩子的判斷與選擇。
- 情感依賴:將個人情感寄託於孩子,增加孩子心理負擔。
所以,「恐龍家長」是一種帶有強烈控制慾和消費者心態的家長類型,起源於日本,反映了現代教育與家庭關係中家長與學校間的矛盾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