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哺餵的關係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1. 早發型母乳黃疸(攝取不佳型黃疸)

    • 通常發生在出生後第一週,特別是第4至7天時較明顯。
    • 主要原因是母乳初期提供的熱量和水分不足,導致嬰兒餵食量不足,造成膽紅素在腸肝循環中再吸收增加。
    • 表現為黃疸指數較高,且伴隨體重減輕。
    • 處理建議是增加母乳餵食的頻率和量,確保嬰兒攝取足夠營養,通常黃疸會改善。若黃疸指數過高,需進一步評估和治療。
  2. 遲發型母乳黃疸(母乳乳汁性黃疸)

    • 發生在出生後一週以上,黃疸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 可能與母乳中某些荷爾蒙成分干擾膽紅素代謝有關,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瞭。
    • 通常嬰兒體重穩定且持續增加,黃疸多為良性且無害。
    • 若黃疸指數不過高,建議持續母乳哺餵,不需停止母乳。若黃疸持續過久或指數過高,可暫停母乳24至48小時,觀察膽紅素是否下降,再決定是否恢復母乳餵養。

處理建議總結:

  • 生理性黃疸及大多數母乳相關黃疸,持續母乳餵養是安全且有益的。
  • 監測黃疸指數與嬰兒體重變化,確保餵食充足。
  • 若黃疸指數超過醫療建議的安全範圍(如15~17 mg/dL以上),或伴隨體重減輕、精神不佳,應立即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如光療)。
  • 嚴重或持續性黃疸需排除其他病因,如膽汁鬱積或代謝異常。

總之,母乳哺餵與新生兒黃疸有關聯,但多數情況下不需停止母乳,重點在於確保嬰兒充分攝取母乳並密切監測黃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