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記憶的持久性與成年期記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連結,但這種連結較為隱晦,主要表現在記憶的形成與檢索機制上。

根據耶魯大學的最新研究,嬰兒期的記憶並非完全不存在,而是存在「檢索困難」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早期記憶可能仍以某種形式儲存在大腦中,尤其是在海馬體中,只是成年後難以主動回憶出來。研究指出,海馬體後部在12個月以上的嬰兒中顯示出更強烈的記憶形成訊號,這說明海馬體的發展對於記憶的支持至關重要。

此外,動物實驗也揭示了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在海馬體和皮層中同步生成,長期記憶在初期處於「沉默」狀態,需要海馬體與皮層間的聯繫成熟後才能被有效回憶。這種機制暗示嬰兒期的記憶可能已經在大腦皮層中存在,只是尚未成熟或無法被有效喚醒。

童年失憶症的研究進一步說明,嬰兒期海馬體中高水平的神經新生(神經發生)會干擾記憶的持久保存,因為新神經元的生成可能替換或破壞已有的記憶迴路,導致早期記憶難以長期保存。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生減少,記憶的鞏固和轉移(從海馬體到皮質)變得更為穩定,這也解釋了為何成年後能較好地保存和回憶記憶。

綜合以上,嬰兒期記憶的持久性受限於海馬體發育、神經發生水平及海馬體與皮質間的聯繫成熟度,但這些早期記憶並非完全消失,而是可能以「沉默」或難以檢索的形式存在於成年大腦中,未來研究或許能找到喚醒這些記憶的方法。


重點整理:

方面 嬰兒期記憶特性 成年期記憶連結
記憶形成 海馬體後部12個月以上嬰兒記憶訊號增強 海馬體與皮質間聯繫成熟,支持長期記憶鞏固
記憶持久性 高神經發生導致記憶迴路替換,記憶不易保存 神經發生減少,記憶轉移至皮質更穩定
記憶檢索 可能存在檢索困難,記憶「沉默」 記憶可被有效回憶
研究意義 顛覆嬰兒期記憶空白觀念 可能喚醒早期記憶,揭示記憶形成與消失機制

這些發現為理解嬰兒期記憶與成年記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記憶的存在形式與檢索能力的差異,而非記憶的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