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的記憶並非完全消失,但大多數人在成年後無法主動回憶起2至4歲之前的情景性記憶,這種現象稱為「嬰兒遺忘症」或「童年失憶症」。

主要原因包括:

  • 大腦發育尚未成熟:嬰兒時期負責記憶形成與儲存的海馬迴在嬰幼兒階段仍在發育,導致記憶無法有效轉化為長期記憶,或記憶的編碼與提取能力不足。

  • 記憶的編碼與提取困難:即使嬰兒時期的記憶在某種程度上被儲存,隨著語言能力和自我認知的發展,早期記憶的提取變得困難,導致成人難以回憶起嬰兒時期的事件。

  • 記憶持續時間短暫且易被遺忘:研究發現嬰兒的記憶維持時間較短,只有在刺激重複且間隔較短時,記憶才能持續;時間一長,這些記憶就會消失。

  • 個體差異存在:部分人能回憶起2歲甚至更早的記憶,顯示記憶存儲和回憶能力存在個體差異。

  • 提醒與重複有助於記憶保存:實驗顯示,定期的提醒或重複刺激可以延長嬰兒早期記憶的保存時間,挑戰了嬰兒記憶完全無法保存的傳統觀念。

所以,嬰兒時期的記憶並非完全消失,而是因為大腦發育、記憶編碼與提取機制尚未成熟,加上語言和自我認知的限制,使得這些記憶難以被成人回憶起來,但部分記憶可能以非意識或非陳述性形式存在,且透過重複提醒有機會被延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