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內記憶指的是寶寶在母體子宮內,甚至出生前的記憶。根據多數報導與研究,胎內記憶通常在寶寶2至3歲時最為清晰,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記憶會逐漸流失,6歲以後回憶胎內記憶的能力明顯下降。

具體來說:

  • 有研究(如日本婦產醫生池川明的調查)指出約有30%的幼兒(約4歲左右)能表達出胎內記憶,21%還能記得出生過程,但這些記憶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模糊甚至消失。
  • 胎兒在子宮內的感官發展尚未完全,尤其是視覺和觸覺系統尚未成熟,且大腦相關記憶區域(如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在嬰幼兒期尚未發育完全,因此科學界對胎內記憶的存在持懷疑態度,認為所謂胎內記憶可能是出生後的感覺記憶、父母敘述影響或錯誤記憶。
  • 胎兒約在孕期第30週開始能形成短暫記憶,且在第34週時能持續約4週的記憶力,對低頻振動聲音有反應,但這種記憶與成人的敘事記憶不同,較偏向感覺或反射。
  • 胎內記憶的保存期限大致在幼兒期(2-3歲)為黃金期,之後隨著語言能力和認知發展,這些早期記憶會逐漸淡化,6歲後多數人難以回憶起胎內經歷。

所以,胎內記憶的現象在部分幼兒中被報告存在,且多數集中在2至3歲時期,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記憶會逐漸流失。科學界對胎內記憶的真實性仍有爭議,主流醫學認為胎兒感官及大腦發育尚未成熟,難以形成完整的胎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