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研究與理論,嬰兒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主要被認為是記憶檢索失敗,而非記憶無法形成

嬰兒失憶症的最新理論重點

  • 記憶形成與檢索分離: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嬰兒從12個月大就能夠編碼記憶,且海馬迴在嬰兒期即具備形成記憶痕跡的能力,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記憶變得難以檢索,而非根本不存在。

  • 海馬迴的發展與記憶類型:嬰兒海馬迴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記憶路徑——一是處理具體事件的情景記憶,另一是較早發展的統計學習(從事件中提取模式)。這表明嬰兒期的記憶系統比過去認為的更為成熟。

  • 記憶檢索失敗理論:嬰兒失憶症可能是因為記憶雖然存在,但隨著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發展,早期記憶的檢索路徑改變或受限,導致成人無法回憶起嬰兒時期的具體事件。

記憶檢索失敗與多重痕跡模型的關聯

  • 多重痕跡模型(Multiple Trace Model)認為每次回憶都會在海馬體中形成新的記憶痕跡,這些痕跡累積使記憶更加穩固,且海馬體與皮層共同參與記憶的存儲與回憶。

  • 最新研究挑戰了傳統模型,指出記憶在海馬體和皮層中同時生成且功能互補,鞏固過程更為動態複雜,這可能解釋嬰兒期記憶的形成與後續檢索困難。

總結

  • 嬰兒失憶症不再被視為記憶無法形成,而是記憶檢索失敗的結果。
  • 嬰兒期的海馬迴已能形成記憶痕跡,但隨著大腦發展,這些記憶難以被成人檢索。
  • 多重痕跡模型及其最新修正理論提供了記憶形成與鞏固的動態框架,有助於理解嬰兒失憶症的機制。

這些理論與研究結果為嬰兒失憶症的成因提供了更精細且動態的神經機制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