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水腫與體液滯留是懷孕期間常見的生理現象,其生理機制主要與荷爾蒙變化、血液循環及體液調節有關。以下為詳細解析:
孕婦水腫與體液滯留的生理機制
1. 荷爾蒙變化與體液增加
- 血容量上升:懷孕期間,孕婦體內血容量會增加約50%,以滿足胎兒成長與母體需求。
- 荷爾蒙調節: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荷爾蒙分泌量提升,促使體內鹽分與水分更容易滯留,不易排出。
- 水分分布:懷孕期間體內約增加6至8公升水分,其中4至6公升分布在血管內或組織間隙中。
2. 血液循環與靜脈回流受阻
- 下肢靜脈回流受阻:隨著懷孕週數增加,子宮逐漸擴大,壓迫骨盆腔及下肢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導致下肢水腫。
- 血液通透性增加:荷爾蒙變化使血管通透性提高,血漿蛋白濃度下降,水分更容易滲入組織間隙。
3. 生理性與病理性水腫
- 生理性水腫:多數孕婦屬於此類,主要因上述荷爾蒙與循環變化所致,常見於下肢(小腿、腳踝、腳背),產後會逐漸改善。
- 病理性水腫:與疾病相關,如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肝硬化、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需特別注意並及時就醫。
小結
孕婦水腫與體液滯留主要源於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血容量增加、靜脈回流受阻及血管通透性提高等生理機制。多數屬於生理性水腫,產後會自然改善;若出現全身性水腫或合併其他症狀,則需警惕病理性水腫,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