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與嬰兒依附行為兩者雖然相關,但有明顯的區別:
項目 | 嬰兒依附行為 | 分離焦慮 |
---|---|---|
定義 | 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的情感連結,透過行為如微笑、哭泣、尋求安撫與擁抱來引起照顧者注意,表達依賴需求。這是嬰兒面對陌生世界時,尋求安全感的本能反應。 | 嬰兒對於依附對象(通常是主要照顧者)離開時產生的情緒反應,表現為焦慮、不安、哭鬧等行為。是依附關係發展成熟後的特定情緒反應。 |
發展階段 | 依附行為在0-6個月開始發展,隨著嬰兒成長,依附行為逐漸明顯。 | 分離焦慮通常在6個月後開始出現,1-2歲時達到高峰。 |
行為表現 | 尋求親近、注意特定照顧者、透過行為表達需求與情緒。 | 當照顧者離開時,嬰兒表現出強烈不安、哭鬧、黏人等行為。 |
功能 | 幫助嬰兒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促進心理發展。 | 是依附關係穩固的表現,但過度分離焦慮可能影響嬰兒情緒健康。 |
簡言之,依附行為是嬰兒與照顧者建立情感連結的過程和表現,而分離焦慮則是依附關係形成後,嬰兒對照顧者離開的情緒反應。依附行為是持續的互動模式,分離焦慮則是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