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與幼兒探索行為的關聯主要體現在幼兒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與其探索環境的安全感之間的互動。
-
幼兒在約7至9個月大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這表示他們已經與主要照顧者形成了特定的依附關係。這種依附關係使得照顧者成為幼兒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當照顧者在場時,幼兒能夠感到安全,進而安心地遊戲與探索周遭環境。
-
分離焦慮在1歲至1歲半達到高峰,隨著幼兒能力的成熟及獨立探索經驗的累積,分離焦慮會逐漸下降。這是因為幼兒在安全依附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能夠在照顧者的支持下,嘗試離開照顧者獨立探索。
-
研究指出,不同依附類型的幼兒在探索行為上有差異。例如,抗拒型依附的幼兒可能因焦慮而較少離開照顧者,較黏著照顧者,不易主動探索新環境。相反地,安全依附的幼兒則較能利用照顧者作為安全基地,積極探索周遭事物。
-
此外,母親與幼兒的分離焦慮程度也會影響幼兒在園所的適應與探索行為。研究發現,母親與幼兒的分離焦慮與幼兒在園所的自主能力、社交能力等適應行為有顯著相關,幼兒分離焦慮較低時,幼兒在園所的適應與探索行為表現較佳。
綜合而言,幼兒的分離焦慮反映了其依附關係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幼兒能否放心探索環境的關鍵。當幼兒感受到照顧者作為安全基地的支持時,分離焦慮較低,探索行為較積極;反之,分離焦慮較高時,幼兒傾向依賴照顧者,探索行為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