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期間的心理影響:預期性焦慮與應對方法
颱風來襲期間,除了物質上的損失與生活不便,許多人也會經歷心理上的壓力,其中最常見的是「預期性焦慮」。這種焦慮源於對災害可能帶來的後果感到擔憂,例如擔心家園受損、家人安危、工作進度延宕等,即使災害尚未發生,心理警報已提前響起。
什麼是預期性焦慮?
預期性焦慮是指在災害或重大事件發生前,因擔心最壞情況而產生的焦慮感。這種焦慮可能伴隨身體反應,如心跳加速、胸悶、呼吸不順、肌肉緊繃等。心理學家指出,這其實是大腦在試圖保護自己,提醒我們做好準備。
颱風期間常見的心理影響
- 焦慮與恐懼:對風雨、停電、停水、交通中斷等狀況感到不安。
- 情緒波動:因生活被打亂、行程延宕,容易感到煩躁或無力。
- 睡眠障礙:氣壓、濕度變化可能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失眠或睡眠品質下降。
- 身心失調:三高患者、憂鬱症患者、長輩等族群,可能因天氣變化誘發原有疾病或情緒問題。
應對預期性焦慮的方法
1. 允許自己感受情緒
接受焦慮、恐懼、無助等情緒是正常反應,不要壓抑或忽視。給自己時間消化這些情緒,有助於心理修復。
2. 腹式呼吸法
- 找個舒服的位置坐下或躺下。
- 將一隻手輕放於腹部。
- 用鼻子緩慢吸氣,使腹部鼓起。
- 呼氣時,緩慢將氣吐出,腹部自然凹下。
- 重複數次,有助於放鬆神經、穩定生理狀態。
3. 改變思維認知
- 當陷入負面情緒時,提醒自己:「什麼是我現在可以控制的?」
- 列出可能的解決方式,將思緒從焦慮漩渦中拉出,讓理性重新主導。
4. 尋求支持
- 與家人、朋友分享感受,獲得情感支持。
- 若焦慮嚴重影響生活,可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
5. 保持生活節奏
- 盡量維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關注災情資訊。
- 適度休息,為災後重建保留身心能量。
結語
颱風帶來的不只是風雨,也可能引發一場「心靈風暴」。透過接納情緒、調整思維、運用放鬆技巧與尋求支持,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應對預期性焦慮,讓心靈在風雨過後,迎來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