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偏少的定義與原因

羊水偏少(Oligohydramnios)通常以羊水指數(AFI)≤8公分或單一最大羊水池深度(MVP)≤2公分為診斷標準。羊水過少(AFI≤5公分)則更為嚴重。羊水偏少的原因包括胎兒泌尿系統異常、胎盤功能不良、母體高血壓或子癇前症、早期破水等。

定期超音波追蹤的重要性

當發現羊水偏少時,醫師會建議定期超音波追蹤,主要目的如下:

  • 監測羊水量變化:定期測量AFI或MVP,評估羊水是否持續減少或改善。
  • 評估胎兒生長與結構:超音波可觀察胎兒體重、器官發育(尤其是腎臟與泌尿系統)、有無先天畸形等。
  • 檢查胎盤功能:透過都卜勒超音波測量臍帶動脈血流,評估胎盤血流供應是否充足。
  • 觀察胎兒活動度與胎心音:羊水過少可能限制胎兒活動,增加臍帶受壓風險,需密切監測胎心音變化。

胎兒健康監控措施

除了超音波,醫師可能採取以下措施:

  • 胎心音監測:定期或連續監測胎兒心跳,評估有無缺氧或窘迫。
  • 母體狀況評估:若羊水偏少與母體疾病(如高血壓)有關,需加強母體健康監控。
  • 考慮羊膜腔灌注:對於未足月且羊水嚴重過少者,可考慮以生理食鹽水灌注羊膜腔,暫時增加羊水量,但需注意感染風險。
  • 決定適當時機生產:若胎兒生長遲滯、胎心音不穩定或羊水持續過少,可能需提前引產,以保障胎兒安全。

預後與注意事項

  • 預後與發生週數有關:羊水偏少發生越早,胎兒預後通常越差,尤其是合併先天畸形者。
  • 定期產檢與醫囑遵循:孕婦需按醫囑定期回診,配合超音波與其他檢查,切勿自行判斷或延誤就醫。
  • 影像清晰度受限:羊水過少時,超音波影像可能較不清晰,必要時需考慮其他影像學檢查。

小結

羊水偏少時,定期超音波追蹤是監控胎兒健康的核心工具,需結合胎心音監測、母體狀況評估與必要時的介入措施。醫師會根據胎兒週數、羊水減少程度、有無合併症等,制定個別化的追蹤與處置計畫,目標是及早發現異常、降低風險,並在適當時機確保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