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分離焦慮與睡眠抗拒是常見的發展階段現象,了解如何辨識與應對對父母和照顧者非常重要。


如何辨識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分離焦慮的常見表現包括:

  • 黏人行為:寶寶會緊緊跟隨父母,不願離開視線範圍,表現出強烈依戀,渴望安全感。
  • 哭鬧反應:當父母離開時,寶寶可能會哭鬧、大叫,甚至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肚子痛)。
  • 恐懼陌生人:對陌生人表現出恐懼或退縮。
  • 睡眠困難:拒絕獨自入睡,甚至因分離焦慮而夜醒、早醒。
  • 持續擔心:擔心依附對象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或自己會遇到危險。
  • 惡夢:經常做與分離相關的惡夢。

正常的分離焦慮是發展階段的一部分,會隨年齡自然消退;若症狀持續時間過長、強度過大且影響日常生活,則可能是分離焦慮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應對寶寶的分離焦慮與睡眠抗拒?

  1. 保持鎮定與情緒穩定
    照顧者需先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溫柔且堅定的態度,給寶寶安全感,避免因緊張而加劇寶寶焦慮。

  2. 表達理解與安撫
    用語言讓寶寶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例如:「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分開會讓你覺得不安全,媽媽理解你」。

  3. 檢視並調整作息
    分離焦慮常與睡眠轉換期重疊,調整寶寶的作息時間,有助改善夜醒、早醒和入睡困難。

  4. 避免過度依賴哄睡方式
    避免養成「非抱抱或奶嘴不可入睡」的習慣,鼓勵寶寶逐漸學會自我安撫,減少睡眠依賴。

  5. 建立穩定的睡前儀式
    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講故事)能提供寶寶安全感,幫助他平靜入睡。

  6. 逐步分離訓練
    慢慢增加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短暫分離,減少焦慮感。

  7. 觀察異常症狀,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若寶寶出現嚴重的身體症狀(嘔吐、胃痛等)、持續拒絕入睡或分離焦慮影響發展,應諮詢兒童心理專家。


透過以上方法,父母可以更有效地辨識寶寶的分離焦慮與睡眠抗拒,並採取適當的應對策略,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與良好睡眠習慣。